一年级科学上册《植物的叶》教案(精选十二篇)
时间:2025-06-04 三雅文网一年级科学上册《植物的叶》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有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
2、了解科学课学什么,对课程产生一定的兴趣。
3、了解任课老师,能对老师产生一定的好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小朋友们做实验的小故事,感受到科学好,并愿意为之努力。
【教学难点】常规养成。
教学准备
卡通磁贴、碘酒棉签、米饭、白纸、铁勺(分米饭)
教学过程
一、简单介绍评价表
1、给表现好的小组贴笑脸磁贴,引出评价表。
2、简单介绍奖励措施。
3、介绍分组,让相应的学生举手,给反应快的小组奖励。
二、教师自我介绍
二、讲小故事
1、讲身边的同学的故事,积极尝试简单的实验,发现问题,尝试解决,仔细观察,关注细节,不局限于限定材料,多次尝试,乐于表达。
2、科学家珍妮古道尔的事迹。
四、了解学什么
1、植物(展示很多图片),提问,这是什么?你还知道什么?
2、给学生演示一些简单实验(如,米饭遇到碘酒变成了蓝色等等)。
3、让学生说说他们的想法。
五、作业设计:
给学生布置一个作业,如“金鸡独立”或其他。
一年级科学上册《植物的叶》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蚂蚁的身体特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能够在观察过程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观察的方法,解决观察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爱护小动物,珍惜生命。
教学准备:
小组或个人观察用的装在玻璃瓶里的蚂蚁,白纸、放大镜、小盆子、小瓶盖或小木块,搭"桥"用的小纸条,记录用的纸和笔。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观察过蚂蚁吗?蚂蚁是怎样的?能画一只大蚂蚁吗?让我们仔细观察观察蚂蚁吧!
二、观察哪一只蚂蚁。
1.选择观察瓶里的蚂蚁,还是放在白纸上的蚂蚁?
2.选择瓶里的蚂蚁观察,有利与不利的地方;选择白纸上爬的蚂蚁观察,有利与不利的地方;
三、把蚂蚁放在什么地方好一些?
1.把蚂蚁放在什么地方观察,既能看清楚,又不会到处乱爬?
2.用什么办法可以看得更清楚?用什么办法可以使蚂蚁不乱爬?
3.在盆子里倒一点水,水中央放一个小瓶盖或小木块,让一只蚂蚁爬到瓶盖上。蚂蚁只能停留在瓶盖上,不能到处乱爬了。不过,用什么办法让蚂蚁爬到瓶盖上去呢?
四、用放大镜观察蚂蚁。
1.小组内交流一下,怎样观察蚂蚁的身体。
2.分发放大镜观察蚂蚁。注意控制观察时的呼吸,别吹走了蚂蚁。
五、讨论蚂蚁身体的特点。
1.蚂蚁的身体是怎样的?
2.和蜗牛比较,蚂蚁的身体有什么特点?
3.和蝗虫比较,蚂蚁的身体有什么特点?
六、试一试。
1.看看瓶盖上的蚂蚁的行动,试着解释蚂蚁怎么不到处乱爬了。
2.如果再放一个瓶盖,在两个瓶盖上搭一座"桥",猜猜蚂蚁会怎样?
3.试一试。
4.怎么解释蚂蚁的反应呢?蚂蚁想家了吧?如果把蚂蚁放在教室地面上,蚂蚁能找回自己的家吗?
七、送蚂蚁回家。
这些蚂蚁原来住在什么地方,我们就把它们送回什么地方吧。在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中,请别忘了送小动物们回家,让它们回到各自的生活环境中去。在送小动物回家的过程中,我们还可能会有新的观察发现呢!
一年级科学上册《植物的叶》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植物的叶具有共同的特征。
2、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叶具有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1、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观察和描述一片叶的特征。
2、能用简单的图画描述叶的外部特征。
3、根据叶的特征到校园中寻找它们是哪一种植物的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常见植物的特征表现出探究的兴趣。
2、产生到植物生长的环境中观察植物的兴趣。
3、提高到室外开展活动的能力,并养成良好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植物的叶具有共同的特征。
教学难点:根据叶的特征到校园中寻找它们是哪一种植物的叶。
教学准备:冬青叶、牵牛叶、法国梧桐(悬铃木)叶、松树叶、月季叶等,或者校园中其他具有明显特征的植物的叶,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课件
教法学法:观察法
课型课时:新授课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它们是哪些植物的叶
“猜叶”的游戏。教师把课前收集的叶分类,选出有特点的展示在实物投影仪下,请同学们猜。还可以由学生出题,说出某一片叶的特征,邀请其他同学来猜。
二、到校园里去找一找
1.在寻找前,组织学生适当交流并引导全班达成共识。即要到哪里去找?怎样才算是找到了?活动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2.到教室附近的树木旁寻找,只有手中的叶和教科书上的叶颜色、形状、边缘等特征匹配的时候才算是找到了。
“寻找是哪种植物的叶”是本节课的主要探究活动,建议用15分钟及以上的时间。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提醒学生,“我们是根据叶的什么特征找到植物的?”引导学生对手中的叶反复观察、比对。同一片叶,往往能够找到不止一棵或者一处的树木。这边找到了,可以追问其他地方还有吗?给学生在后面的交流环节提供更丰富的信息。
三、研讨
围绕:
“我们是根据叶的什么特征找到植物的?”
“在哪里找到的?”
两个问题进行,教师还可以补充“除了这个地方,找的过程中还在哪里也发现了这种植物?”请学生面向全体同学说,其他学生补充。
作业布置:和爸爸妈妈做“猜叶子”的游戏
一年级科学上册《植物的叶》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植物,使学生初步具有研究植物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学生在观察活动中认识自然界里的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搜集资料能力。
教材分析引导学生进行观察,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
学情分析学生对周围植物比较熟悉,上课兴趣浓厚。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搜集、整理、交流资料,认识自然界里的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教学难点怎样观察、描述植物。
学法指导搜集整理法、交流法、观察法。
引入新课,认识书上图中的植物
1、我们已经知道自然界中生长着许多植物。人类已经发现的植物约有30多万种。
2、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
3、找找课本大图中哪些是植物?
4、塑料花是植物吗?
学生小组活动、讨论
(全班、小组)交流
一年级科学上册《植物的叶》教案 篇5
科学概念目标
1在实地观察中,发现不同地点生长着不同的植物,它们有各自的特征和名称。
2再感受植物是有生命的,植物生长在自然环境中。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实地观察,认识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2在教师指导下,能用图画来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形态。
3在教师指导下,能从对植物的观察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科学态度目标
1学会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
2产生认识植物的兴趣,养成珍爱生命、爱护植物的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人类与植物共同生存在地球上,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2植物可以美化人类的生活环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用图画来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形态。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笔。
教师准备:一些植物的图片、资料或者实物和课件。
教学设计
一、聚焦
1.教师出示一幅校园中的植物的照片,问学生,“你们见过这种植物吗?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在哪里见过它?”教师适时介绍植物名称,帮助学生梳理植物各个部分的特征。
2.教师再出示一张学生种植的植物的照片或植物实物,请学生观察和描述。这时教师初步形成班级记录表。记录内容可包括学生说到的叶、开花、有果实等,他们知道的植物生长的地点,例如墙角、墙上、池塘里等,以及生长需要阳光和水等。
二、观察校园里的植物
1.引导学生讨论应做的准备和注意事项。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达成共识:注意安全,不能边走边画,安全保管铅笔。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分组,并提出要求:①活动时,小组一起行动;②不到有危险的地方去;③听到老师的集合声要及时回来;④注意不拔起、采摘或伤害植物。
2.首先把他们带领到事先确定的一棵植物前,组织学生围在一起进行观察,再次明确观察和记录方法;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自由开展观察、记录活动。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安全,并巡回指导,答疑解惑。
三、研讨
1.交流我们观察的植物观察、记录活动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有序回到教室。在学生分享观察和记录结果时,邀请学生上台展示,描述自己画下来的植物的特征,说一说这棵植物的名称以及在哪里找到的植物,还有哪些新的发现。
2.学生在展示过程中可能会在语言表达上有所不足,教师需要不断追问、引导:“这棵植物长在哪里?这棵植物长了些什么?叶有什么特征?这棵植物开花了,以后会怎样变化呢?”教师要及时记录学生的回答,并补充在班级记录表中。后教师设疑:在观察和记录的过程中你们还遇到了什么新的问题?激发学生继续观察和探索的兴趣。
一年级科学上册《植物的叶》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测量可以量化比较结果。
2、人体可以作为一种测量工具,方便测量。
3、知道“拃”是张开的拇指到中指间的长度,测量时每一拃要首尾相连。
过程与方法:
1、能对桌子的高度进行预测。
2、能用手来测量桌子的高度,并标记测量过程。会观察、比较纸带上的标记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2、意识到细致的测量可以使测量结果更准确。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拃”是张开的拇指到中指间的长度,测量时每一拃要首尾相连。
教学难点: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每人一只纸蛙、一条纸带、一支彩笔,胶水、剪刀、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课件。
教法学法:观察法
课型课时:新授课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1.从生活入手,说明我们不仅要比较,有时还需要测量。测量有许多工具,我们的身体也可以作为测量工具。
2.追问:“我们身体的什么部位能当作测量工具呢?你怎么用它测量的?”
二、聚焦
1.可以用课件介绍,用拇指和中指间的大距离作为“一拃”来测量长度是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沿用至今。
2.本课的活动主题就是用我们的手来测量桌子的高度。
三、活动探索
1.预测桌子高度相当于多少拃。
2.向学生指出,每次都要用大拇指和中指之间的大距离来测量;一拃的指尖与下一拃的指尖必须紧紧相连;在一拃与一拃相连处要画线作为记号。
3.匹配一条测量纸带。向学生说明为了便于在测量中做记号,我们要用一条纸带匹配桌子的高度。注意提醒学生确定起点和终点,桌子的高度要一致。
4.先讲解探究步骤,发材料。当学生测量纸带的长度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操作,提醒学生注意:①用相同的手指测量;②一拃的指尖与下一拃的指尖必须紧紧相连;③在纸带上写上姓名、日期。
5.展示纸带,观察测量结果。需要选择几条有代表性的纸带,把纸带对齐黑板的红线(代表地面)粘贴好。
四、研讨
1.先观察一会儿纸带。
2.提问:“我们的测量结果一样吗?你是如何知道的?”“是什么原因导致测量结果不一样的呢?”“比较纸带上的拃的标记,它们有什么不同?”
3.引导学生从实验的每一个步骤去反思。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
4.小结:人手作为一种测量工具,一般都是以拃作为测量单位。但由于人为的原因,存在一定的误差。
五、拓展思考
请学生课后思考:测量时,怎么解决测量单位长短不同,用脚测量自己家的房间宽度,用手测量自己家的家具长度。
作业布置:完成活动手册。
一年级科学上册《植物的叶》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有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
2、了解科学课学什么,对课程产生一定的兴趣。
3、了解任课老师,能对老师产生一定的好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小朋友们做实验的小故事,感受到科学好,并愿意为之努力。
【教学难点】常规养成。
教学准备
卡通磁贴、碘酒棉签、米饭、白纸、铁勺(分米饭)
教学过程
一、简单介绍评价表
1、给表现好的小组贴笑脸磁贴,引出评价表。
2、简单介绍奖励措施。
3、介绍分组,让相应的学生举手,给反应快的小组奖励。
二、教师自我介绍
三、讲小故事
1、讲身边的同学的故事,积极尝试简单的实验,发现问题,尝试解决,仔细观察,关注细节,不局限于限定材料,多次尝试,乐于表达。
2、科学家珍妮古道尔的事迹。
四、了解学什么
1、植物(展示很多图片),提问,这是什么?你还知道什么?
2、给学生演示一些简单实验(如,米饭遇到碘酒变成了蓝色等等)。
3、让学生说说他们的想法。
五、作业设计:
给学生布置一个作业,如“金鸡独立”或其他。
一年级科学上册《植物的叶》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观察了解植物是由根、茎、叶等构成的。
过程与方法:通过植物构造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等科学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观察活动,激发学生研究植物的兴趣,保护自然界中植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搜集、整理、交流资料,认识自然界里的植物是多种多样的。
教学难点
怎样观察、描述植物构成。
媒体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些植物图片、绿植等。
教学过程
一、你家里栽培了哪些植物
1、让学生说一说
二、了解植物的构成。
1、聚焦:我们来观察一颗植物,怎样观察?
2、探索:
(1)、出示图片观察:一株完整的植物是有哪些部分组成的?
(2)、观察自己准备的植物,是否具有植物的这些部分。
(3)、通过观察活动,你知道了什么
课堂小结通过学习,你说说你家里栽培了哪些植物?
作业布置将你观察到的植物画到《科学活动手册》上。
板书设计
观察一棵植物
一、你家里栽培了哪些植物
二、了解植物的构成。
一年级科学上册《植物的叶》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小草和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2、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植株的高矮、茎的粗细和质地。
3、大树和小草都有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过程与方法
1、用简图画出小草的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2、情感、态度、价值观:
-
三雅文网(sanyawen.com)小编精心推荐:
- 一年级健康教育教案 | 一年级成长作文 | 种子一年级小学作文 | 一年级跑步日记 | 一年级科学上册《植物的叶》教案 | 一年级科学上册《植物的叶》教案
3、体会到小草和大树一样,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具有爱护小草,不践踏不草的意识。
教学重点
找大树和小草的相同点,体会陆生植物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几种常见的小草,好有三叶草(黄花酢浆草)和狗尾草;一条樟树枝和它的果实、叶片。
教学过程:
一、认识常见的小草
1.师生交流:在校园里不仅有高大的树木,还有低矮的小草。我们认识这些小草吗?这些小草长在校园的哪些地方?
2.教师指导:对不知名的小草怎么认识?提供认识的方法及资料。
二、观察记录狗尾草
1.教师引导:在校园、田野、路旁、果园中都能找到狗尾草,为什么叫狗尾草?是呀,它的果实串毛茸茸的,很像狗尾巴。它是一年生杂草,各地都有分布。
2.观察记录要求:运用前面学过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记录方法来观察记录一株狗尾草。
3.小组学生活动:观察狗尾草,我们用简图把它的样子画下来。上台描述互相补充:这是我们观察的狗尾草。(能把狗尾草的主要特征根茎叶果实大致画下来即可。)
4.组间活动:比较不同的草,找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启发引导:从植物器官及生存环境、生长年限、生长变化规律等方面比较)不同的小草千姿百态,各有差异,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多共同特征,说说你对小草的想法,是呀,小草虽小,但也十分可爱,我们应当呵护它们。
三、比较樟树和狗尾草
1.引导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比较樟树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交流汇报:樟树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引导学生了解:像樟树茎一样的茎叫木质茎,像狗尾草一样的茎叫草质茎。(让学生在汇报中能使用这些词语即可,不要求对概念进行背诵,以下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例同。)
四、作业
1.比较汇报内容:总结大树和小草的不同之处,记录在下面圈图的非交叉位置中。
2.全班讨论:大树和小草有哪些相同之处,记录在下面圈图的交叉框内。
五、板书
大树 小草 区别
常见的植物 根 茎 叶
一年级科学上册《植物的叶》教案 篇10
《这是谁的叶》:
【科学概念目标】
1、不同的物体可以作为标准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不同的工具可用来测量物体,长的工具便于测量长的物体。
3、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便于信息的交流。
4、测量需要让标准单位的物体首尾相连,需要统一起点、终点。
【科学探究目标】
1、能使用多种标准物完成测量任务。
2、能运用数字描述测量结果。
3、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以图表的形式组织信息和整理测量结果。
【科学态度目标】
1、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2、逐步形成记录数据的意识与习惯。
3、愿意关注和客观看待他人的测量结果。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测量单位的标准化给交流带来的便利。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纸带、橡皮、回形针、小棒、小立方体、学生活动手册、班级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复习引入。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用手测量桌子高度的过程和结果。教师需要指出用手测量时,每人的一拃长度不同,导致我们的结果不同,无法真实反映桌子的高度。继而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来测量?”
2、聚焦任务。根据学生的讨论,教师可以小结,生活中的许多物体都可以作为测量工具来测量。提出任务:今天,我们要使用常见的物体来测量桌子的高度、桌子的长度和书的长度。
二、探索:测量
1、物体的选择。出示可供选择的测量物。(即测量单位的物体):回形针、小棒、橡皮、小立方体,提问:“你们小组会选哪两种物体来测量?”
小组讨论,选择两种物体,在学生活动手册的记录表上画“√”。
2、测量桌子和书。
教师要先提醒学生测量注意事项:确定起点和终点;每一个单位之间要首尾相连,一条直线摆放;可以利用第3课的测量纸带测量桌子的高度。分发材料。学生测量桌子和书的长度。
三、研讨
1、引导学生观察数据,提示学生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
2、讨论:“我们的测量结果有哪些不同?”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可能出现的观点有:用不同的物体测量桌子高度,结果很不一样;用相同的物体测量桌子高度,结果非常接近;用同一个物体作为工具测量不同物体,测量结果能比较出不同物体的长短;用不同物体作为工具测量不同物体,测量结果不能比较出物体的长短。
3、讨论:用物体和用手测量,哪个更准确?引导学生对比纸带正面和反面用物体测量与用手测量的结果,得出结论。
学生可能的观点有:物体的长度不变,用物体测量,测量结果更准确;不同的人用同一种物体测量,结果基本相同,与用手测量相比,测量结果更准确;不同的人手的长度不同,一拃的长度不同,测量结果不够准确。
一年级科学上册《植物的叶》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能从两块磁铁相互作用的实验现象中,归纳出关于磁极相互吸引和排斥的规律的假设。
2、能设计实验验证关于两块磁铁的磁极靠近时,相互吸引和排斥的规律的假设。
教学重点
1、将自己制作小磁针的方法告诉别人;同时,能学习别人的方法。
2、能说出反复实验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1、用自己的话描述两块磁铁相互靠近时,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2、用自己的话解释在地球上磁铁能指南北方向的原理。
教具准备:
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玩具小汽车、缝衣针、大头针、曲别针、指南针
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你能使缝衣针吸起曲别针吗?
二、活动:磁极的相互作用
1、确定教室里的南北方向
2、学生判断磁铁的S极与N极的指向。
3、提出问题:把两个磁铁的两极相互靠近,看看会发生什么现象?引导学生讨论、猜想。并提出注意事项:实验时,周围不能有其它磁铁的干扰。
4、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
小组实验:把两个条形磁铁分别放在两个玩具小汽车上,多次变换磁极相对的方向
(1)观察发生什么现象?
(2)讨论:实验中出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5、尝试用其他方法验证刚才得出的结论(水浮法、悬挂法)。
6、全班交流,汇报实验结果,
7、师生共同得出结论,指导填写实验记录。
8、组织学习“科学在线”。
板书设计:
磁铁的正负极 磁极的相互作用 出现的现象
作业:
总结观察现象
课后反思:
通过磁极小游戏,吸引孩子们观察磁铁正负极原理,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探究,在课堂上通过动手实验,课堂气氛活跃。
一年级科学上册《植物的叶》教案 篇12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了解大自然里有什么,知道大自然里有许多秘密值得探索。
2、科学探究
能静心听声音,判断和想象大自然中的事物。尝试搜集自然风光图片,尝试向同伴介绍大自然风光。
3、科学态度
感受自然的美丽、神秘,让学生热爱自然,激发探究欲;学习达尔文科学考察过程中主要方法和不畏艰辛、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准备
分组准备:提前搜集自己喜爱的自然风光照片,向大家介绍这是什么地方?让你印象深刻的是什么?
教师准备:蝉鸣、蛙鸣、杜鹃鸣叫、蟋蟀鸣叫、雷鸣等音视频资料。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大自然,是科学家们研究的对象。什么是大自然?大自然里都有些什么?这节课,让我们来初步了解。
(二)新课学习
1、提取对大自然的已有认知并予以丰富
(1)老师播放来自大自然的声音(选取带有各种自然之声的声音资料,学生听音判断和想象)。
(2)学生认真听,把听到的声音与对应的物体(现象)画下来。
(3)交流。学生将头脑中一幅幅大自然的画面,用图画和言语表述出来。
(4)出示大自然的声音对应的事物(现象)图片,与之前的交流结果进行印证或纠正。
(5)学生介绍自己见过的自然风景,丰富学生对大自然的认识。(先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6)小结。大自然里有山有水、有动植物,有各种自然现象(例如雷电)。
大自然中蕴藏着很多奥秘,需要我们运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大自然中的事物和现象,揭示出其中的道理。
2、了解达尔文考察大自然的科技史实
(1)阅读。学生看图、看拼音自读短文,然后互相讲讲达尔文的故事。
(2)交流自己的收获和感想。
(3)总结。我们要像科学家达尔文一样,爱自然,多观察、勤整理、记录、善坚持。
(三)下课
-
推荐阅读:
一年级科学上册《植物的叶》教案(精选十二篇)
最新一年级健康教育教案
一年级童话作文(精华16篇)
一年级写花的作文(精选十七篇)
2025一年级叙事作文
最新一年级跑步日记(热门十二篇)
-
更多精彩的一年级科学上册《植物的叶》教案,欢迎继续浏览:一年级科学上册《植物的叶》教案
本文来源:http://www.sanyawen.com/jiaoan/4531.html